喋血上海滩_第四百零九章,胶东军的配合13。 首页

字体:      护眼 关灯

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

   第四百零九章,胶东军的配合13。 (第2/11页)

它和欧美坦克综合比较中的主要技术弱点是:火炮口径小、装甲薄弱、吨位低、速度慢、行程短等。这在实战中直接导致了火力、防护力和持续力的低下。此外,在悬挂装置、发电和传动装置、液压气动装置、机件坚牢度、无线电通讯、光学器材等方面也存在着显著的差距。

    抗战爆发后,日军的坦克产量明显提高,达到了年产700辆的水平。这个产量远远不能满足战争需求。事实上,30年代中期就已有人對日本战时坦克生产的窘境作过预计:日本“坦克车生产在战事初起半年中,不能超过500辆,下一年不能超过1300辆,军队现有的和存储的坦克车亦达1200辆。但是战争初期半年所需的坦克车数却是3300辆,所以,日本在这个期间,它必须从国外输入1600辆。在下一半年中,所需坦克车数是2700辆。因此,日本所需输入的是一千四百辆。”

    由于这些原因,日军坦克不但数量少、质量差,而且战术思想落后,还停留在分散配使用、掩护步兵作战的水平。这与江强在军事学院讲授的装甲战术水平天差地远。

    到现在为止,日军连个战车师团都没有,仅有的三个机械化师团,坦克数量、性能与德军、美军、英军、苏军的机械化部队相比,也差距很大。

    这个时候还没有发生诺门坎战役。由于张鼓峰战斗规模有限,又受地形限制,除了领教苏军飞机的厉害外,日本鬼子还没有见识过苏军真正的装甲力量,也不懂什么叫装甲集团突击,从陆军士官学校到陆军大学,也从没有教授这方面的战术。日军从军官到士兵,都还在夜郎自大,总以为大日本陆军天下无
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

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