字体:大 中 小
护眼
关灯
上一页
目录
下一页
第四百三十七章,最后的疯狂4 (第3/11页)
我国桐油产地主要集中在长江流域,四川是我国最主要的桐油产区,约占我国桐油产量的1/3。由于国际市场对华夏桐油的巨大需求,大大刺激了油桐种植业生产的发展。1922—1936年的14年时间里,全国桐油产量由54940吨增加到145700吨,增长了2倍多。 桐油出口量由450910公担增到867783公担,1937年出口量突破100万公担,达到1029789公担,桐油价值出口创汇近亿元,是华夏最大宗的出口商品。在华夏抗战的前三年,由于中立法的存在,华夏无法从美国直接获得军事援助,国民政府因此把争取财政支持和贷款作为求援重点。突破口就是——华夏的桐油出口。 1938年底至1939年初,华夏与美国达成抗战期间的第一笔贷款协议,即桐油借款。桐油贷款协议规定,美国进出口银行将向中方公司贷款2500万美元,年息4.5厘,期限5年。中方公司在此期限内需向美方公司出售22万吨桐油。这笔贷款主要的用途是购买汽车及改善滇缅路运输。 桐油借款数额不大,但它是美国政府援助华夏抗战的第一笔借款,政治意义显然远远大于它的经济意义。国民政府用桐油打开了美国对华援助的大门,改变了美国对华的政策,极大改变了华夏孤立无援的处境。 桐油贷款对华夏抗战而言无疑是成功的,但美国方面更是获益良多。美国各方面生产所需桐油原本就是由华夏进口,协议的签订意味着美国商人实际垄断了华夏的桐油销售,也同时垄断了世界桐油市场的价格。 美国商人在国际市场将桐油转手销售就可以轻松获利,而且对增加就业、恢复和繁荣经济更是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。回想了一下整个过程,陈光甫再次感叹道:“
上一页
目录
下一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