字体:大 中 小
护眼
关灯
上一页
目录
下一页
第八百七十一章 镇宅 (第3/4页)
。 这里地势高,要是建一座纪念碑,很醒目,也能吸引当地百姓前来祭奠。 人多了,边境有个风吹草动也能及早发现。 许念平仍旧亦步亦趋地跟在楚清身后,心潮起伏。 在随后的奏报里,许念平写道:“楚大人对战争十分痛恨,对每一位失去生命的战士万分心疼; 她把为国捐躯的义勇百姓合葬在此地,并建立丰碑,让人们有缅怀战殁勇士、寄托哀思的地方; 也让百姓知晓,每一个为国家、为民族抛头颅、洒热血的人都不会被遗忘,也更要珍惜所能拥有的平安与幸福生活; 这些逝去的勇士中,很多都没有留下住址和姓名; 楚大人说,虽然不能知晓他们叫什么名字,但这座纪念碑可以让世人知道,他们有统一的名字,叫爱国英雄; 楚大人还说,临洋县原属于旧东伦国,百姓几经战乱,所以要提高他们的归属感,这座纪念碑让他们知道,每一个人都是大宣子民,都很重要; 楚大人还要在县城通往郊区的必经之路上修一段路,初步定名‘宣化路’,用以提醒民众此地曾经的过往、教化百姓。” 大宣各地衙门附近,都会有一处起到“宣化”作用的地方,或者是座桥,或者是座牌楼。 比如临洋县衙附近有做“宣化桥”,用来传布君命、教化百姓。 每逢初一十五,知县还要在此宣讲圣喻,教化百姓弃恶扬善,忠君爱国,搞好邻里关系等等。 当然楚清的真正意图并不是这个,她是觉得回头地皮买多了,往来进城出城的,没有好路比较麻烦。 但是许念平嘛……芥
上一页
目录
下一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