字体:大 中 小
护眼
关灯
上一页
目录
下一章
大明嫡长子 第364节 (第6/6页)
奏疏已经上去了,主要是向皇帝禀报赈灾灶户的事情已经步入正轨,他与盐司赵慎通力配合,调动了盐场本身的各个盐官,又从应天府等地购粮…… 事情千头万绪,其中说不准也有监管不到之处,但那么多粮食下去,漏也会漏一点到灶户手中。 杨廷和是这么以为的。 就是下了雨,道路得泥泞个几日,实际上又耽误运粮。 庙湾盐场在淮安府清河县境内,这里有灶户六千余人,算是规模较大的盐场了。 杨廷和无法在短时间内将所有盐场一一走遍,但一个两个的,他还是得去。盐课之中的腐败太厉害,万一皇帝拨了粮食下不去,最后依旧闹出民变, 他这个钦差如何交代? 而之所以选择庙湾,则是因为这里的粮食消耗太快。六千余人,一天2斤粮食,1万石150万斤的粮食足够吃100多天。 即便算上中饱私囊层层盘剥,50天,总归要撑得了吧? 可庙湾盐场刚领粮30日,就上报再有10日粮食即将耗尽。 庙湾盐场的大使名为彭林坤,杨廷和二话不说先将他给绑了! “灶户生活艰辛,往往是昼夜勤劳、岁无宁日,朝廷不忍、拨下赈灾的粮食,你身为盐场大使,如何将100多日的粮食在40日之内就消耗完毕的?你真以为本钦差不敢杀人?” 彭林坤抻着脖子叫屈,“上差,您去庙湾一看便知!” 有此一节,才有杨廷和踩着烂泥、冒雨前往淮安府的一幕。
上一页
目录
下一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