字体:大 中 小    
		护眼
    	关灯
	上一页
	目录
	下一页
	
		  		第 32 章 第三十二章  (第4/5页)
场考试,也就最后一场,这次和院试完全不同,考时务策。    相对形式古板、内容老套的《四书五经》考题,这一场考试与实际应用挂钩,往往以时政出题,考法与出题内容皆是灵活多变。    此前县学的两位训导为押题而争论不休,一个说去年南方蝗灾肯定要考,然后由此拓展出一系列专题,叫学生们一一作文来答。    另一位却说前年北方雪灾是要点,又搞出三十多个问题来出题。    两个人私下吵得不可开交,最后一合计,干脆都要写,那段时间杨思焕一天交两篇时策,黑眼圈熬到了后脑勺。    过了一段时间,两位也批累了,就不再让学生交文。    抛了这么一句:“凡灾案,重点皆在防治,立意高远即可。至于策论,灵活变通需牢记。”    简单来说就是:能教的都教给你们了,到考场自己想办法吧。说了等于没说。    考卷发下来,既没考蝗灾也没考雪灾,考得是洪灾,要求以洪灾治理为主要内容,作一篇文章。    洪水灾害作为常见的自然灾害,想必所有考生都能写出对策,只是交上去的恐怕多是千篇一律。    开考锣声响起后,杨思焕下意识环顾四周,果然大家都在奋笔疾书,多是成竹在胸的模样。    杨思焕却迟迟不动笔,她要写的,绝不能是卷子堆里一抓一大把的东西,况且和她们比遣词造句,她是很难胜出的,因此只能在内容上下功夫。    当别人都写累了开始甩手时,杨思焕还在列大纲。    一般的书生可能开篇就高谈论阔如何治灾,但杨思焕开头却是疏
		
				
上一页
目录
下一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