字体:大 中 小
护眼
关灯
上一页
目录
下一页
第一千零三十九章 醉里挑灯看剑 (第12/17页)
陛下的平易近人才对,我们才可以不用讲究那些繁文缛节。” 李宝箴啧啧出声。 赵繇一笑置之,虽然双方关系亲近,官场客套话还是要说几句的。 他们是实打实的旧识,都是槐黄县福禄街的大户人家子弟,不算严格意义上的同龄人,最少双方是不差辈分的。 这些年,赵繇跟李宝箴一直有书信往来。 李宝箴以心声说道:“听说京城内大朝会,由袁正定牵头,建议迁都?” 如果大骊当真迁都至现在的陪都洛京,对如今身在蛮荒的某位藩王而言,可就真是被釜底抽薪了。 书简湖首任湖君,是大骊朝廷英灵出身的夏繁,还有佐官吴观棋,后者曾经掌管大骊朝廷在一洲中部的情报搜集和整理,与负责东南部谍报的李宝箴,属于品秩高低、权柄大小皆相仿的同僚。大骊宋氏,公认有三座官场,京城和地方组成的山下王朝,各路神灵组成第二座官场,而第三座官场,就是龙泉郡窑务督造署、禺州织造局、洪州采伐院这些主官品秩都不高的机构了,但是每一位主官,都是当之无愧的天子眼目。 当然,采伐院林正诚,恐怕是唯一的例外。 赵繇看了眼李宝箴,笑着不搭话。 李宝箴后脑勺靠着车壁,伸手指了指赵繇,“你这家伙,从小就喜欢肚子里说话。” 要论官运亨通,从四品官身的李宝箴,自然远远不如被陛下破格提拔为刑部侍郎的同乡赵繇了。 小镇走出去的年轻一辈,不谈修行当山上神仙,要说当官当得最大的,还是赵繇。 但是如果只说禺州境内,官最大的,当然是刺史大人和禺州将军,他们俩都管不着织造局和李宝箴,但是李宝箴和织造局,却能让军政两位封疆大吏
上一页
目录
下一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