乾隆四十八年_第六百七十六章 三封电报 首页

字体:      护眼 关灯

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

   第六百七十六章 三封电报 (第5/7页)

清灭赵」这四个字时,赵新一口水没含住差点喷出去。心说刘墉够可以的,居然提前把后世义和团那套都用上了!就是不知道他会不会把民间教门的力量给鼓动起来。

    不过他想了想,觉得刘墉未必会这么干,他依靠的应该还是地主缙绅的力量;尤其是随着农会和土改政令的颁布,估计会有八成以上的地主都站到了北海镇的对立面。

    关于正在进行的土改,孔绍安告诉

    赵新,胶东四县的土地过于贫瘠,符合大粮地标准的土地很少,不光是各州县,甚至一县之地内都会有不同的算法。

    目前胶东四县的耕地面积是270万亩多一点。看上去似乎很多,但实际上符合大粮地标准的只有75万亩,其余都是最差的下等地。

    他这里所说的「大粮地」,其实就是征税标准亩,是测算单亩收益成本的基本土地单位。

    以荣成县为例,耕地多盐碱,所以即便是上等地的收成也不行,两亩地才能折大粮地一亩。就算给某人分了20亩地,可只要是下等地,按照5亩折一亩算,其实也就才四亩。如果只种高粱和小米,两年三季的产量再扣除租子、种子、税赋和其他生活必须,口粮还是不足。再者耕种20亩地所需要的成本和劳动力绝不是一家六口所能担负的。

    所以孔绍安的想法是采取另一时空的做法,开展黄豆和花生种植,搞特色种植,同时大力扶植渔业,实行渔农互助,合股分红。军管会只对渔获出售环节征税。

    具体做法是由农会牵头成立渔业合作社,信用部可以为其提供购船贷款,当然租也可以。各户农民以劳力入股,4~5个渔民为一组,签订由农会背书的合同,对船只和工具实行共同修理。

    出海打渔的时候,采取「各倒包」的
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

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