字体:大 中 小
护眼
关灯
上一页
目录
下一章
分卷阅读283 (第4/4页)
年关将至,陈秋实和许淑华从上海赶来过年,瞧见这阵仗,吓了一跳。 “你们可真行!”许淑华惊叹。 陈老太脸上挂着骄傲自豪之色,说明她的手艺好! “苗苗啊,咱家面粉又没了,你抽空去市郊让他们送点,如果有”陈老太道。 烙糖饼的原材料消耗大了,总不能一直让老家邮寄过来,怎么算这笔账都不合算,索性现在政策放开,郊区农村基本都分开单干,下去找生产队,跟他们保持长久供应,对他们来讲,无疑是件好事。 生产队有拖拉机,挨家挨户收上来之后,有专门负责人开拖拉机送过来,多少钱一斤,过磅之后算账交钱。 “这不就是产业链!”陈秋实早年读过西方经济学,眼下他们借鉴的可不就是资本主义国家的路。 在易真的建议下,小四合院门口还被竖了一张牌子,老地主写的毛笔字,陈老太糖饼。用易真的话来说,陈老太的手艺就是招牌,是招牌就要宣传出去。 为此,秀春还特意去订做了油纸,上面印了陈老太糖饼。 材料供应源有了,招牌有了,宣传有了,买客也有了,还真像那么回事。 卖到腊月二十九关门,一大家子热热闹闹过农历年。 清蒸鱼,红烧大rou块,猪耳朵、酱鸭……满满当当摆了一桌子菜,有好菜哪能少好酒,陈秋实把他收藏的酒特意从上海带了过来,除了旦旦和菜团,陈学功都给倒上。 陈木匠和老地主互相推提第一杯酒,最终还是老地主先提,他年纪最长。 老地主比较感概,指指秀春和陈学功道,“多亏他
上一页
目录
下一章